<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574268839740120&amp;ev=PageView&amp;noscript=1">

大數據分析如何改變產業鏈?

 

大數據分析,在近年成為顯學。因為運算科技與網路的發展,企業可以從網路中得到大量的消費者足跡,加以分析之後,就能預知消費者的心態行為,而到了「工業4.0」時代,大數據不只運用在解析消費行為上,更運用在生產線的管理,提高生產的靈活度與效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什麼是大數據?它是如何發展的?

大數據(Big Data)又稱巨量資料,大數據分析的基礎其實就是企業內部的資料分析、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和統計應用,但隨著運算科技發展、資料量急速成長、儲存設備成本下降,大數據分析已不只是資料處理工具,而是進化為企業思維與商業模式、預測未來。

 

一般而言,大數據和傳統資料最大的不同,大數據資料種類多元、非結構化,而且更新速度很快,要創造價值,真實性就特別重要。

 

2000年網路熱潮興起時,企業就已經開始搜集使用者資料、研究行為,而Facebook或Twitter等社群平台,進一步將人類的互動化為數據,企業進一步分析之後,可以提升服務品質、管理效率,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要多少資料才夠?這也許是剛踏入大數據分析領域的企業,心中會有的疑問。

 

雖然依照大數據的狹義定義資料量要在100TBPB之間,但只有大企業如亞馬遜或AT&T或許符合定義,大部分的企業都沒辦法達到這個標準。但事實上,「大」只是資料的一個面向,而非全部,重點在於如何運用既有的資訊挖出新商機,中小企業也可以創造出新價值。

 

大數據的商業模式,不外乎:

  1. 數據變現:數據本身就是一種產品,例如Facebook在擁有眾多使用者的數據之後,將數據成為廣告的基礎,吸引大批廣告商投放。
  2. 數據提高企業競爭力:藉由內部數據提升競爭力,成效大多不會在營收上看見,而是會降低內部管理成本。例如工業0的工廠,利用生產數據預測機械何時會出現問題、提早維修以免問題變得更嚴重,就要耗費更多成本力氣處理,因此省下許多成本。
  3. 數據提高服務能力:藉由數據預測消費者需求,適時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務,提高消費者好感度。例如電商蒐集消費者瀏覽過的產品,推播其他類似的產品引起消費者興趣。

 

什麼是大數據的4V特性?

 

大數據的特性,大部分會歸類為4V:資料量 Volume、資料傳輸速度 Velocity、資料類型 Variety、真實性 Veracity。

 

Volume 資料量

是由機器、網路、人與人之間的社群互動生成大量的數據。再大的企業中,資料量很可能達到數 TBTera Bytes,兆位元組),甚至上看 PBPeta Bytes,千兆位元組)或 EBExabytes,百萬兆位元組)的等級。

 

Velocity 資料輸入輸出速度

隨著網路科技進步,網路使用者、社群網站、搜尋引擎,每分每秒都在累積巨量的內容,如何及時對這些訊息做出反應,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Variety 資料類型

大數據來源非常多樣化,從文字擴展到電子郵件、網頁、社交媒體、視訊,音樂、圖片等等,增加儲存(storage)、探勘(mining)、分析(analyzing)上的困難。

 

Veracity 真實性

這個詞是由在 Express Scripts首席數據官(Chief Data Officer, CDO--Inderpal Bhandar 所提出,認為大數據分析中應該過濾資料有偏差、偽造、異常的部分,防止「dirty data」損害系統的完整跟正確性,進而影響決策。

 

大數據

大數據分析對於工業4.0有何幫助?什麼產業較合適?

 

工業4.0的重點在於改變生產思維,不再以效率和成本為依歸,以生產最適合消費需求的產品為目標,內涵包括了如何掌握客戶需求、數量、品質、價格、服務和使用經驗…… 等等項目,需要跨界整合、虛實整合的系統來達成。

 

銷售端的回饋資訊與配合,是智慧生產的重要環節,利用物聯網把所有生產設備與感測、甚至於消費者行為等資訊整合,匯入雲端數據平台,讓成員分析、優化生產線。

 

企業必須以數據推動轉型,作為創新的基礎,藉以決定產品設計、生產、和客製化銷售策略。「瞭解過去,預測未來、推動執行」,過程中整合部門緊密合作,根據大數據預測業務成果,強化準確度與效益。

 

半導體產業如何應用大數據分析?

 

因摩爾定律不斷推進,半導體積體電路不斷微縮,製程趨向精密,每個環節都必須確保不出錯,才不會無端浪費成本。

 

以重要的晶圓製程來說,已進入10nm技術節點的發展,企業必須投入更精密的設備,才能產出符合需求的產品,然而,相關設備成本動輒千萬,在成本不動的狀態下,產品的良率就成了獲利的關鍵。因此過程中必須隨時監控,預測問題及時解決,以免產品有瑕疵,造成大規模退貨、維修等龐大的成本負擔。

 

在過去,半導體製程監控重點大多放在機台生產時的恆時紀錄,等到製造過程中出現問題,才會搜尋紀錄進行數據分析,將問題拆解後再逐步分析、拼湊出合適的解決之道。但是製程日趨精細複雜,篩選消化龐大數據會耗費太多人力與時間,龐雜無效率,也不一定找得到真正原因。舊有的工具已跟不上製程複雜演進,對產業技術發展造成瓶頸。

 

而現在科技進步,半導體產業必須導入大數據分析,結合影像、監控數據,利用數據分析歸納出較容易發生問題的生產模式,即時讓現場工作人員提早關注,增加產品良率及生產效率,不必等到發生問題時再花費額外的成本分析與解決問題,更可以避免退貨與維修成本。

 

目前許多半導體工廠已在關鍵設備上設置機器視覺檢測設備、感測裝置,在製造過程中累積大量生產數據內容,導入大數據分析方法,自動監測問題及時通知維修處理,現場工作人員即可透過提示提早關注可能的生產問題,進而增加產品良率及生產效率。

 

例如常規半導體製程中,多半會有浸潤、曝光等過程,其中包含許多節點,分析每個節點製程的起始相關過程數據,例如蝕刻深度量測、缺陷量測、電子顯微鏡影像紀錄等,偵測可能出錯的重點;而當半導體邁向更精密的製程時,量測記錄數據也會增加,可採用折衷抽樣方案避免拖慢產線。

 

善用大數據分析,可以預防製程問題,甚至進一步優化生產線,提升產能與獲利。例如韓國,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減少約10%的問題發生率,減少成本同時增加員工產值50%

 

數據分析除了應用於內部生產線管理之外,半導體產業也應用數據分析,找出下一個產品流行的趨勢。

 

智慧化的生產環境將是半導體產業重要趨勢,如果還是仰賴過去降低勞力成本的生產作法,不運用數據分析掌握關鍵技術,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很容易失去競爭力。

 

大數據分析需要哪些技術與人才?

 

企業要活用大數據,需要3種人才:第一是「數據的IT專家」;其二是「分析數據的資料分析人員」;其三是「活用數據的經理人」。這是東京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特任教授--稻田修一的觀點。

 

分析數據並不只是統計結果,而是要從結果中推測顧客行為的原因,並擬定相對應的行動計畫。因此,企業需要IT人員提供數據統計,資料分析人員研究結果,經理人要決定該怎麼分析資料,活用這些數據作出行動決策。

 

大數據分機首先必須定義問題:

  • What:要解決什麼問題?
  • Who:這是誰的問題?
  • How:如何解決問題?
  • When:何時要解決?現在或未來?
  • Data:可以用數據解決嗎?

以上五個問題確認後,就得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對於數據運用會更加清晰。

 

而數據分析師的工作不僅於此,必須要有商業概念,了解數據所代表的消費者需求,推斷未來的市場趨勢。一個好的數據分析人才,必須擁有以下能力:

  1. 了解不同部門的問題,培養商業敏銳度。
  2. 以多元角度觀察數據走勢,減少分析盲點。

 

為了培育大數據分析人才,科技部連結台積電、清華大學等產學界單位,舉辦「半導體大數據分析競賽」,開放國內學生參賽,以台積電實際資料為題目,開啟學生對大數據分析的興趣與實戰經驗,也為產業培育人才。

 

資料分析是許多領域的綜合體,優秀的資料分析師,不只需要良好的數學統計基礎,也需要把數據轉化成知識的能力,適當過濾資料找出關鍵資訊後用來解決問題。

 

現今半導體產業,大數據分析是很重要的範疇,如何應用在優化製程,是企業必須具備的重要關鍵。

 

 

Comment

 

歡迎訂閱 SEMI Taiwan 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