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574268839740120&amp;ev=PageView&amp;noscript=1">

現今的科技趨勢 — 循環經濟

 

 

因應循環經濟趨勢,全球製造業的商業模式,產生巨大變革。例如荷蘭史基浦(Schipol)機場建築原料以回收再利用之材質為主,台灣牧場利用沼氣發電,台積電、日月光等企業,皆重新審視製程、減少廢棄物產生、並研發再生技術,重新再利用,讓廢棄物產生新的意義。

 這股風潮,將為台灣帶來什麼樣的契機?

 

台灣工業減廢歷程

 

製造業一直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基礎,然而,環保問題一直是急需解決的項目。

 

政府為因應環保需求而成立國家清潔生產中心、廢棄物資訊交換中心,清理廢棄物與媒合物資,提供資源再生的機會。然而,二十餘年來因為法令限制,績效有限,因此經濟部工業局與環保署聯合成立「工業減廢聯合輔導小組」,輔導企業改善製程,減少廢棄物產生,並結合學術研究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節省成本、增進利潤,目標零廢棄。

 

而推動發展環保的過程中,綠色產業也逐漸成形,例如:資源再生企業、綠能、材料等,促進地方與產業競爭力,也彌補了高科技產業的環保缺口。

 

目前,台灣廢棄物清理法讓跨縣市、不同產業的企業可以合作發展廢棄物再生,產業中的相同廢棄物可建立共同處理機制,達成規模經濟,並生產成其他有價值的產品。

 

過去,台灣資源回收系統,已為城市採礦奠下基礎,回收的廢棄物轉型成有價資源,如寶特瓶回收製造出機能性布料,開創紡織業者的另一種可能。

 

未來產業共生是發展目標之一,A產業的廢棄物,可能是B產業的原料,透過資源共享,延長資源利用效益,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工業減廢,必須依賴政府與企業間相互信任與配合,甚至是跨國合作,不僅維護人類生存環境,也能發展產業經濟。

 

未來新工業區型態

 

生態化工業區,是未來工業區的新型態。1990年代,其實台灣已有生態化工業園區的規劃,包含生活區、生態區、生產區、資源回收區等,目標是降低工業區對環境的衝擊。由於當時水資源與空污排放的限制,加上企業間資源循環鏈未臻完善,因此園區 效益並不如預期。

 

然而,生態化工業園區仍是目標。如麥寮石化工業區,開發興建電廠、煉油廠、石化廠、堆肥場、資源回收廠等區。雖然園區是以石化工業為主,企業仍考慮前期生產中工廠的廢棄資源,設立新製程,讓廢棄物得以被利用。

 

 例如工廠製造出的揮發性有機物,早期都是以焚燒處理,現今已能轉入廢氣儲存設備,轉化為其他原料。為達成節水節能的目標,園區整合企業能源、物料、水電等,規劃完整資源供應鏈,讓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效益,增加獲利。

 

例如,中鋼生產的蒸汽、氮氣、氧氣等原料,煉油廠、化學工廠等廠房也可以使用;造船廠的廢機油,煉油廠也可以再利用,工廠產生的廢水,或是受污染的河水,經過廢水處理廠處理過後,可提供廠區內工廠使用,節能減碳的成效亮眼。

 

循環經濟在台灣的政策策略與商業利基

 

循環經濟的發展,除了企業本身技術配合,政府也需要政策協助企業營運發展。

 

經濟發展必須兼顧環境,根據《循環經濟》一書中,提出的四項行動方案:

  1. 診斷現有投入產出各種資源的循環系統。
  2. 打造「再生資源技術和交易平台」。
  3. 研發和投資廢棄物資源化、商品化、產業化。
  4. 促進產業區升級、規劃新材料循環園區。

 

台灣擁有龐大的中小企業體,循環經濟作為國民運動,需要中小企業與民眾參與,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深化技術、找尋夥伴互補,建立新的商業模式。

 

而建立新商業利基的切入點,包含:

  • 適切的材料來源
  • 研發專業技術
  • 成本與效率平衡
  • 互補合作企業
  • 商業模式的可行度
  • 產業生態

 

面對循環經濟,從國家到社會都必須改變思維,思考長期利益,實踐三大目標:

  • 產業實現零廢棄、零排放、零工傷
  • 企業重新找回循環經濟競爭力
  • 台灣成為亞洲循環經濟的關鍵

 

政府應該引導企業組織,找出在產業中的定位與價值。立法重新定義廢棄物,分類更細(最終廢棄物、殘餘廢料、待修理舊品、待拆卸舊品,以及待回收舊品等),廢除過時、阻礙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限制,訂出合理的規範,鼓勵企業創新、深耕技術,提供企業需要的產業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交流平台。

 

企業也須從生產源頭做起,7R作為實踐循環經濟的關鍵要素,應用人工智慧、3D列印、物聯網、大數據等新科技,共享等創新服務型態,放大資源價值,並尋找跨界合作的夥伴,才是台灣在循環經濟領域永續經營的關鍵。

 

 semicon taiwan

SEMI提供循環經濟交流平台,媒合企業夥伴

 

除了政府、企業本身,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 也在循環經濟與相關產業發展上不遺餘力。SEMI是國際的產業協會,自1970年成立以來,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服務全球的微電子產業,最大的使命就是考量全球微電子產業的願景,協助推動產業的發展,在平台上提供有效的資源,協助全球的企業商機串連。

 

SEMI擁有廣大、多元的半導體產業會員,建立起交流平台了解產業需求與市場,像是台積電、IntelBroadcom、日月光、矽品、MACOM,以及關鍵的設備以及材料商等等,也有所謂的產官學研單位。隨著越來越多新技術的發展,產業需要的,不只是新的技術、資訊,也需要更多的平台,讓企業間交流。

 

為了隨著產業的發展而成長,SEMI同時併購許多的策略合作夥伴,包含FOAFab Owners Association)、MSICMEMS & Sensors Industry Group)、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電子系統設計的聯盟。在透過與這些策略合作夥伴的合作下,可以更有效的拓展新的平台,創造出新的商機。

 

SEMI是一個平台,透過產業的需求,利用主題交流的活動、技術研討會、循環經濟的國際論壇,以及在節能系列的國際論壇,提供給供應廠商、製造商、需求端一個對話的機會媒合合作夥伴。

 

面對「循環經濟」重大趨勢,不只是希望環境永續,產業的社會責任,它其實是可以讓供應鏈跟製造商雙贏、獲利的商業模式。例如台積電的目標,預計從2015年廠內的資源再生10%,到2020年,達到60%,其中也創造龐大商機。

 

循環經濟其實是創新經濟概念、挑戰跟機會,因此SEMI也將於半導體展中規劃循環經濟專區、聯誼小聚、論壇活動,展現台灣企業的新技術與優點。

 

循環經濟在台灣有相當的發展潛力,若政府、企業、產業協會間可互相配合、整合資源,仍可成為此新產業的關鍵!

 

 

Comment

 

歡迎訂閱 SEMI Taiwan 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