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後的中國,城市生活熙熙攘攘。北京和上海道路交通擁擠,霧霾重回城市天際線,經濟活動再次興起,房市銷售開始反彈,消費者信心勢必將大舉回溫。中國針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採行大規模管控措施,歷經數月「居家防疫」後再度躍起,於疫情應對和經濟復甦兩方面均有突破。
現駐深圳、麥肯錫公司資深合夥人、亞洲轉型暨營運實踐業務負責人Karel Eloot近日於麥肯錫公司與SEMI合辦的網路研討會中指出,中國防堵病毒擴散的強力作為,在新冠病毒源頭湖北武漢的一間公司上展露無遺,疫情開始肆虐的一二月期間小心翼翼維持營運,接著短時間內,病毒蔓延到其他8個省份,爆發嚴重疫情,迫使政府頒佈全國性封鎖令,造成中國GDP出現28年來首度負成長,下跌幅度達7%。
Eloot表示,各式安全規範令人印象深刻,多數目的在於降低人群密度,以抵禦病毒,也正因如此中國得以持續推動這場新冠病毒防疫之戰,所鋪陳的「返工」之路成為世界其他公司的模範。「這些措施讓武漢這間公司得以維持生計,同時協助中國其他企業以飛快的速度恢復營運。」
保持社群與社交距離 – 中國防疫的關鍵
建立防護措施時,許多企業首先評估人員需求,確認維持現場營運不可或缺的員工,讓其他人(如白領員工)居家辦公,其中有些人已然回到辦公室工作;也指示非必要人員,如部分工廠維修員留在家中。同時為了填補人員缺口,企業也轉而採行多技能多工模式,像是讓現場主管和工程師脫離例行日常職務,處理較低級別的營運相關活動等作法。
Eloot也說,保持社交距離很大程度成為重點所在,企業可以快速識別有輕微新冠病毒症狀的人員,並藉由「接觸者追蹤」方法來防止生病或有染病風險的員工進入辦公室和工廠,同時把他們當成社區傳播的熱點後續追蹤。製造工廠則試著交錯班表減少人員密度,密切監控人員體溫,觀察是否有其他症狀發生,並根據所需實施醫療檢查和隔離措施。長久以來電子商務的要角QR條碼也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的利器,企業運用掃描技術,透過顏色代碼-綠色、黃色或紅色來識別員工,依照他們的接觸史分配不同級別的廠房出入權限。
現在,有些工廠工作站外已圍起透明的塑膠布,防止新冠病毒以氣溶膠形式傳播。商務會議進行中或午餐室裡,所有人員應保持安全距離,面朝相同方向,避免可能攜帶病毒的微小呼吸飛沫交叉傳染;其他人則個別獨自用餐。天氣狀況允許下,可打開會議室窗戶讓新鮮空氣流通。關閉電梯(恐是完美的病毒傳染溫床)避免人群聚集,僅限爬樓梯上下樓。
許多企業基於保持供應鏈貨物流通的共同目標相互合作,也正是它們持續提供口罩和其他個人防護設備給受疫情拖累、經濟衝擊最大、規模較小的公司。目的在於:保護這些公司免受疫情潛在效應影響,失去營運能力,以避免供應鏈崩壞,進一步削弱整體產業表現。現在甚至競爭對手也開始合作,組成外界意想不到的同盟,共享供貨短缺的零組件。
拜這些做法所賜,Eloot 強調:「危機期間,某些部門才能維持穩定產能;中國有能力建立安全的社區,讓人們持續運作,一如往常。」
不確定感籠罩企業管理階層,創新讓希望永不止息
中國對於新冠病毒疫情快速有力的應對措施,主要瞄準經濟面:希望今年第一季GDP大降7%之後出現了V型反彈。麥肯錫最近才針對全球2,000多名管理階層進行調查,提出9種經濟復甦方案,並逐一詢問各項看法為何,前述的V型反彈正是其中一種。現居阿姆斯特丹、麥肯錫資深合夥人、全球研究院所長暨COVID-19回應小組全球負責人Sven Smit於網路研討會中分析,業界領袖們多看好下列兩種可能走向:全球GDP成長力道於今年完全恢復,並延續到下一年;或是在最初的經濟危機後出現兩至三年的回復期。
管理階層普遍認為多年期復甦的可能性最高,短期反彈則在整體概率中排行第二。值得注意的是,業界領袖覺得中國試著達成的V型反彈(一季內恢復GDP增長)為最不可能的結果。Smit也提到這項調查最讓他驚訝之處,即受訪經理人綜觀全球GDP回復增長的兩大干預振興措施(病毒疫苗及經濟性影響),認為其中一種不會有任何效果,反映出他們對未來前景充滿不確定感。
不過隨著對於新冠病毒的認識越深,多少有助降低此一疑慮。目前確定知道的是該病毒具高度傳染性,致死率較流感高,可經由氣溶膠和接觸受污染表面來傳播。但有關人類的免疫力,直到最近才有進一步的瞭解。荷蘭經過廣泛血液檢測發現,所有受檢人中僅有3%至4%對新冠病毒具免疫力,即絕大多數人口不受任何自然生物機制保護,此一現象早前於亞洲國家疫情肆虐時便可看得一清二楚,初步防堵沒多久旋即又爆發新的疫情。
Smit也警告,疫情有可能捲土重來。測試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病例「低報」的情形嚴重,實際數量可能達到10到15倍,相當驚人,對於有意重啟經濟、琢磨該如何開放的國家來說是一大警訊,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這意味著在疫苗問世前要讓疫情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最好的防範措施就是徹底執行體溫監測、接觸者追踪、隔離、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和其他已證明有效的防護方式。Smit指出,儘管各種措施對減緩疫情傳播的貢獻程度尚不清楚,但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其他亞洲國家已經讓我們看到-上列所有方法全數派上用場,有效「管控」新冠病毒疫情並非不可能。
美國和歐洲國家採取的防護措施能否像亞洲國家嚴格執行的方法一樣有效遏止疫情擴散仍有待觀察,同時,如若西方國家部署不同的安全準則,發揮的作用為何也尚不明朗。歐美經濟重新開放有助找到上述問題的解答,以及這些國家將會走向哪一種麥肯錫預測的復甦軌跡。以上種種,再加上許多其他的問題懸而未決,麥肯錫調查中諸多管理階層對於未來如此不確定,也就不足為奇了。
疫情成驅動力,迫切需求促使長期趨勢加速發展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疫情非但沒有顛覆所有組織的運作模式,反而成為驅動各種長期趨勢發展往前的動力,也讓大家知道,全球致命威脅當前,反而讓人們拿出相當高的效率迅速回應。Smit指出,激發出此種驚人速度,並非因為科技的潛力,而是遭遇的事件所致。
數十年來,醫生和技術人員聯手開發多種遠距檢查和治療病患的方法,但遠程醫療實際運用的比例極低,採行程度多年來增幅有限。不過,自從疫情爆發以來,許多患者紛紛轉入線上,醫生虛擬看診佔整體醫患互動比率超過70%。Smit表示:「大家喜歡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接觸到更多潛在需求的患者,一切全在這短短幾週內發生。」
同樣的,教師和工會擔心教育導入科技可能威脅自身工作機會,多年來數位通訊應用的進度可說是緩速成長。不過在「居家防疫」令頒佈後,學校暫時關閉,教師們很快轉向線上授課。Smit說,過渡期只花了一個週末的時間。同時,隨著辦公室工作人員開始居家辦公,各式線上會議應用程式也一飛沖天。
Smit說明:「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共同學習。我們相互分享,學習有關供應鏈的一切、學習合作、學習口罩相關的知識、學習接觸者追蹤為何、學習如何更有效的工作,從即時數據中學習人類的行為模式。我們共同投入大量資金,尋找解方、治療方法和擴大醫院的負載能力。」
新冠病毒肆虐,許多國家措手不及同時,Smit期望科學家能持續努力,不斷創新,對於入夏後發展出新的醫學防禦措施有信心。他強調,全世界在疫苗研製出來之前需要嚴守對抗新冠病毒疫情的防線,有此防護盾在手,才能加快全球經濟復甦。
他說:「我們正在和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