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契機與挑戰線上論壇
會後花絮報導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最新報告指出,2050年亞洲離岸風電市場將佔全球六成,顯示離岸風電產業未來主戰場將聚焦亞太地區。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於今年4月30日舉辦「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契機與挑戰」線上論壇,邀集產業代表探討台灣離岸風電市場的未來需求。
台灣政府的離岸風電政策採取「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的三階段策略,目前如火如荼建置中的第二期潛力風場建置計畫,開發業者需要負責建立在地化產業鏈,離岸風電工程領導業者DEME Offshore亞太區事業總監Niels van Berlaer肯定台灣政府對於離岸風電發展、以及高度重視本土產業培植的決心。
建立在地化產業鏈 最大挑戰是時間
Berlaer認為,台廠從零開始進入離岸風電市場確有諸多挑戰,包括零組件的價格競爭力,以及需要時間歷練而成的技術學習曲線皆是。而政策流程的熟悉度以及基礎設施的痛點,需由具備經驗的國際業者與本土廠商攜手協力克服。DEME Offshore在台便與有海事工程基礎的台船合資成立台船環海風電,前者提供離岸風電專業知識,後者則能提供在地知識與擴張策略。在此策略下,台船環海風電在海龍離岸風電計畫取得了大型統包工程,是台灣唯一在地化統包工程計畫。
另一離岸風電工程領導業者達德集團(wpd),則分享在雲林允能風場建置工程中培養本土供應鏈的經驗。達德能源專案經理李艾克說,建立在地化產業鏈時最大的挑戰,就是時間的急迫性。以允能風場的水下基礎設施為例,就由台塑重工負責水下基礎基樁,中鼎工程旗下的俊鼎機械則負責水下基礎轉接段,兩者均在製造機械設備領域有長久歷練,並且都有臨碼頭的廠房,解決棘手運送問題。李艾克認為,在時間壓力下,與台灣本土業者合作須秉持三大原則:尊重、協助與維護關係。台灣本土業者的速度快、彈性高,只要確保擔任主包商的有經驗國際業者,能提供充足支援,將know-how順利轉移至本土業者,也是在時間壓力下達成工程進度的重要關鍵。
投資機構麥肯錫報告指出,在離岸風電產業鏈中,葉片是最具潛力的關鍵零件,2027年5400億美元的全球風電產值中,葉片就佔了1000億美元。天力離岸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傑輝說,風電系統業者將持續把葉片製造訂單分給靠近風場的在地獨立業者,造就亞洲在地葉片製造商急速崛起,台灣所處的戰略位置相當優越。他認為,台灣離岸風電每年1GW的國內市場是絕佳練兵場,台灣政策明定在地製造比例,加上中美貿易戰與新冠肺炎讓許多業者撤離中國,均是絕佳機會,台灣可望成為亞洲離岸風電葉片的製造中心。
風場維運 導入人工智慧是趨勢
風場維運也是本次論壇的焦點話題,離岸風機不斷巨大化,三菱重工維特斯(MHI Vestas)用於亞洲市場的V-174產品,體積比英國倫敦地標摩天輪大上1.4倍,在此趨勢下,風場維運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將人工智慧物聯網導入離岸風電系統成為提高安全、降低成本的趨勢。
研華公司工業物聯網事業群副總經理林清波表示,智慧風場可以扭轉風力發電不穩定的劣勢,系統性導入軟硬體設備蒐集輔助數據輔,透過預處理數據以及特徵提取的方式,轉化為系統能夠分析的珍貴資料,確實掌握設備與人員狀態,除了最基本的故障分析,能夠有效地推估未來修復的期程與結果,更要能夠預測並警示未來一周可能發生的故障。作出最好的調度,不讓資源閒置也不過度使用資源。
SEMI能源產業部深耕太陽光電產業超過10餘個年頭,近年來更將服務拓展至離岸風電以及智慧儲能產業。藉由定期聚會、舉辦展會形式,強化推廣台灣能源產業優勢與商機。呼應政府能源政策,SEMI從創能、儲能、節能、智慧系統整合四大面向切入,以串聯台灣再生能源產學研,建立完整綠能平台為宗旨,加速台灣能源轉型的腳步。關於Energy Taiwan 2020相關消息,請洽活動官網。